日式便利店的陈列秘笈

全家、7-Eleven、罗森,这三个目前在中国发展最好的日本品牌便利店,被山寨最多的要算 7-Eleven的“彩条招牌”了。
  
  除了浓浓山寨感的门面,永远不够亮的灯光,这种荒腔走板的怪异感觉会在你踏进店里的那一刻达到极致——货架要么太空,要么太乱,你急需的东西通常没有,他有的东西你可能永远不会想买。这里的“你”说的主要是年轻人。
  
  在零售业萧条的大环境下,便利店如何抓住消费者?此前我们曾介绍过这种模式如何在日本发扬光大;也分享了什么样的人爱去便利店,便利店该如何选址等19个便利店的秘密……这一次我们想分享的是:便利店里的每一件商品是怎样来到消费者面前的。
  
  因为归根结底,人们爱去便利店,只能是因为那里有他们想要的东西。为此,我们深度走访了全家、7-11 的几家便利店,并和个别店长及便利店工作人员聊了聊。
  
  “只有最流行、最好卖的商品才会出现在便利店。”全家中国新闻发言人王意文告诉《好奇心日报》,便利店的排面“非常非常抢手,如果(商品)表现不好就会被撤下来”。
  
  以全家为例,一家便利店大约有 2,000~3,000 种可供调配的商品,采取末尾淘汰制度,表现差劲的商品在货架上待不过三个月,一年下来被替换更新的商品超过半数。
  
  另一方面,一家 100 多平米的便利店要如何满足包罗万象的需求?
  
  一双救急用的丝袜,或是医用碘酒棉花棒;去朋友家时顺手带一小支 MOSCATO 起泡酒;某天心血来潮,突然想吃一颗盐味溏心蛋……这些分门别类的各色物件要如何被收拢到一起?
  
  你有没有发现,便利店的货架永远放得满满当当,但看起来整齐有序,想找什么总是一目了然。
  
  这里头的学问,是我们想要探讨的“便利店的陈列逻辑”,背后涉及到商品部、行销部、培训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,确实不是那些不成规模的杂牌店可以轻易习得。
  
  我们还发现,不同商圈、不同店型的便利店卖的东西不一样;不同的冰柜设定的温度也不同;便利店的零食包装和大卖场不同,小包装零食在逐渐走俏……
  
  一方面,便利店时刻紧跟消费者的需求;另一方面,便利店也在有意识地影响、引导顾客的消费行为和习惯。
  
  “回”字形的店铺,让你一定会经过这些货架
  
  一家标准的便利店,使用面积一般在 100~120 平米左右。便利店会根据店铺的大小在设备上有所调整,比如 7-Eleven 特别小的门店会设有加高的特殊货架。
  
  和杂货铺不同的一点是,便利店很少会让你走回头路。从入口到收银台,一直走到最里面的日配商品,然后出门,正好绕一圈。除非是有明确购物目标,一般来说消费者都会按照这条路线逛上一圈。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