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家乐福、麦德龙等零售巨头纷纷试水便利店市场时,便利店这一在中国内地市场只有22年历史的零售业态顿时成了香饽饽。尤其在最早出现便利店并已日趋饱和的上海,如今呈现以全家、好德、联华快客、可的、良友、罗森、光明、喜士多和7-eleven“九龙戏珠”的局面。
无论是最早进入内地市场的港资便利“百式”、以生鲜主打的顶顶鲜,还是曾经站在市区任何一个十字路口都能看到的21世纪便利,如今都已不见踪影。先来的“洋便利”罗森被后来者全家远远赶超;全球第一的便利店品牌7-eleven在上海的门店数只有两位数;农工商、联华和良友等本土集团的便利店竞争也日趋白热化……各大便利店品牌的生生死死,在这片6340.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上演。
从烟纸店到港资连锁
便利店在零售业的兴起,有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因素。据国外的探索经验,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,是便利店业态的导入期。早在1993年,上海就出现了第一家叫“百式”的港资便利店,算是中国内地最早一家具有现代特征的便利店,而当时上海人均GDP为1.11万元。虽然尚未符合便利店业态导入期的标准,但上海本土的“烟纸店”文化底蕴却让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很容易接受现代便利店。
上海的烟纸店,类似于北方的“杂货铺”,具体出现时间已难以考证,但肯定在1920年以前就已存在,一般由个人或者夫妻经营,也有一些是祖上传下来的。当时的烟纸店通常是前店后家,前面做小生意,后面住进一家人。老板醒了就开门,困了就打烊。老上海大小马路、长短弄堂里曾经“迓”着成千上万家烟纸店。套用姚慕双、周柏春的滑稽《新老法结婚》里的一段说词,烟纸店卖的主要是“牙刷牙膏香肥皂,卫生草纸电灯泡,阿斯匹灵橡皮膏……”
而且,烟纸店每天的营业时间较长,一般早上六点卸排门板,晚上九十点上排门板。但是,老板为了方便居民晚上购物,还特地在排门板上专设一扇小窗,居民在夜里急需灯泡、洋蜡烛、蚊香等东西,只要敲一下这小窗,立马能够买到。这也算是最早的“24小时便利店”了。
这种烟纸店的形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。由于政策原因,7-eleven等洋便利已在港台地区生根发芽,却难以进入中国内地市场。而当上海开始旧城改造时,各种形态的烟纸店纷纷改名为“便民店”,却并不具备现代便利店的基本功能。
直到1993年3月,港资的“百式”便利店进入上海市场,中国内地才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便利店。可惜由于水土不服,百式从没有盈过利,最后讨债的挤满了办公室,1999年被良友便利收购。另一家进入上海市场的港资便利“百家”,最终也被联华收购。
而上海市区民众熟悉的顶顶鲜,虽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“便利店”,但由于其是上海第一家主打生鲜的超市而让人念念不忘,殊不知其命运更加多舛。20世纪90年代初,徐汇区副食品公司与中创公司合作,将每年亏损几百万的10多家菜场转型为连锁超市,刚有了些规模,中创便退出了。1996年,以生鲜配送享誉全球的荷兰阿霍德成为第二个合作对象,但由于没有生产基地,导致商品成本过高而无法盈利。
2001年,当时的上海农工商总公司准备拨给龚如心的香港华懋集团6000亩土地,用以兴建崇明岛生态农业基地。同年6月,华懋入股上海顶顶鲜超市,并且逐步由初始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追加至1亿元人民币,实际股权也从20%提高至90%。据悉,当时崇明岛生态农业基地长远规划,是要与上海顶顶鲜超市配套发展,在超市兴旺之后,逐步兴建“如心配送中心”。可惜不久之后,龚如心身陷官司,顶顶鲜也就始终没有等到发展的契机。到了2003年,顶顶鲜因无法支付租金而不得不一家家关店。